后疫情時代的全球資本市場里,SPAC一定是其中一個不可忽略的關鍵詞。
這一被稱為新股“盲盒”的上市機制,曾一度獲得全球各大金融中心青睞,從華爾街到港交所,金融業(yè)者希冀通過這一創(chuàng)新上市制度,創(chuàng)造新的資本亮點,提升競爭實力。2021年9月,在新加坡SPAC上市規(guī)則生效后不到半個月時間里,港交所火速展開咨詢工作,并在12月完成規(guī)則制定,于2022年1月正式生效。
不得不感慨一句“時間就是金錢”,疫情肆虐的這三年,很多資源悄無聲息地從香港流向新加坡,最強競爭對手有的,香港也不甘于人后,擺好了姿態(tài)。
拆解SPAC玩法
所謂SPAC(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即特殊目的收購公司),是一種由發(fā)起人設立、通過IPO上市募集資金以收購不特定資產的特殊目的公司。SPAC最早誕生于加拿大地多倫多證券交易所,用于收購礦業(yè)公司,簡稱是CPC。這一上市方式能夠推廣到全球還要歸功于美國市場。1993年,美國GNK證券公司將其推向美國市場,并注冊了SPAC商標。
SPAC又被稱為空白支票公司,這個稱呼似乎更好理解一些,資產管理人拿著投資人的錢,給交易所開了一張“空白支票”,未來并購上市的那家公司市值就是寫在支票上的價格。
聽起來似乎合理,但又有些不靠譜,這個游戲的玩法到底是什么?
一般情況下,SPAC的生命周期大致分為四個階段。
階段一:專業(yè)機構或人士發(fā)起設立SPAC公司。這家公司自身并沒有實體業(yè)務,募集資金獨立存放于信托賬戶。發(fā)起人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,后續(xù)公司能否在交易所IPO并尋找到合適的公司并購,看的是發(fā)起人的資源和能力。
階段二:SPAC公司完成上市。SPAC公司成立后需要在交易所的規(guī)定時間內完成上市融資,募集資金存在于第三方托管賬戶,用于后續(xù)并購交易相關的費用支出,若后續(xù)未完成并購,則信托賬戶的資金及利息將按股份比例退還給股東。
階段三:尋找并購標的公司。交易所會給SPAC公司限定時間,通常是24個月內,找到相應的實體公司完成并購,否則就要退市。一般目標公司的估值都在SPAC公司市值的2-3倍,因此在找到目標公司后,多數SPAC公司會進行一輪PIPE(私募股權融資),確保并購順利完成。
階段四:完成并購,這一過程也被稱為De-SPAC,標的公司獲得上市地位,并擁有新的公司名稱和股票代碼,SPAC的生命周期完結。
說白了,SPAC就是一個上市公司尋求并購交易的過程。傳統(tǒng)IPO是公司撒網找錢,SPAC是錢找公司。
與傳統(tǒng)IPO相比,公司通過SPAC獲得上市地位的流程簡單得多,從設立SPAC到De-SPAC,最快可以3-6個月,這為許多成長型企業(yè)的上市之路節(jié)約了很多時間,而且上市成功率高。與資本市場以往的“借殼上市”相比,傳統(tǒng)市場上的“殼股”一般有一些自身難以持續(xù)經營的業(yè)務需要剝離,還有著極高的債務風險,SPAC則不存在歷史負債及相關法律風險,身家清清白白,還有專業(yè)團隊管理。
但正如一張“空白支票”,投資人押注的是SPAC公司管理人的能力和資源,公司本身并無實際價值。SPAC的IPO階段也被戲稱是“PPT路演”,隨之而來的是高風險和高收益并存。資本市場的盲盒游戲,可能開出驚喜,當然也會有驚嚇。
SPAC有多火?入局的大佬個個名聲響亮
盡管對于北美資本市場,SPAC存在超過20年時間,并不是什么新鮮事物,但真正火起來,還是從2020年開始。SPACInsider數據顯示,2020年美國共有248家SPAC上市成功,2020年的SPAC項目數量及募資總額超過此前十年的總和。2021年美國通過SPAC上市的公司數量飆漲至613家,超過傳統(tǒng)IPO。
香港雖然通過SPAC上市規(guī)則僅僅9個多月,但今年已有14家公司提交上市申請,其中4家成功上市。
SPAC并購目標行業(yè)多元化,科技相關產業(yè)最受SPAC發(fā)起人歡迎,其次是生命健康與消費行業(yè)。
那么,有哪些公司乘上了SPAC的東風,一躍獲得上市地位呢?這些公司你一定都聽過。
2021年7月,由賈躍亭創(chuàng)辦的FF法拉第未來(Faraday Future)正式在美國納斯達克敲鐘上市,就是通過SPAC方式。而曾在2019年尋求傳統(tǒng)IPO的共享辦公品牌巨頭WeWork,當時由于業(yè)績虧損導致估值極速縮水等問題,最終停止IPO進程。
2021年10月,WeWork 通過SPAC的方式登陸紐交所。
2021年12月,新加坡網約車及外賣平臺Grab在美國納斯達克交易所上市,這家創(chuàng)辦僅9年的獨角獸企業(yè)合并后的公司估值約400億美元,是歷來最大的一單SPAC交易。2022年初,由英國大亨布蘭森創(chuàng)辦的維珍銀河(Virgin Galactic)旗下衛(wèi)星發(fā)射公司“維珍軌道”(Virgin Orbit)同樣通過SPAC的方式登陸資本市場。
藝高人膽大的資本家們也正在SPAC賽道上大展拳腳。
2021年,香港鄭氏家族第三代的鄭志剛成立SPAC公司Artisan Acquisition Corp,后于2022年,與香港獨角獸、基因及診斷檢測公司Prenetics完成合并。從成立到并購企業(yè)在交易所掛牌,總過程只用了一年時間。
老牌PE基金春華資本在2021年初于美國成立SPAC公司Primavera Capital Acquisition Corporation,并購標的聚焦于業(yè)務重點布局在中國的消費領域公司;后又于2022年8月與農銀國際在香港發(fā)起SPAC公司Interra Acquisition Corporation,并在9月完成IPO上市,并購目標聚焦大中華地區(qū)從事創(chuàng)新科技、消費及新零售、高端制造、醫(yī)療健康及氣候行動等領域的高增長型公司。
當然,也不是每個大佬都認同SPAC的玩法。巴菲特就曾直言SPAC是個笑話,SPAC的存在是因為市場資金泛濫,但這情況不會長期下去。
香港大學經管學院的一篇專欄文章還指出,SPAC制度最大的風險,莫過于以巨額資金追逐數量有限的高質量并購目標、過于進取的投資項目及其估值等。
熊市下的SPAC慘遭市場拋棄,低谷沉浮還是風頭已盡?
股神終究是股神,市場走向又一次被他言中。原本美好的愿景,敵不過全球大熊市的來臨。
2020年,為了挽救受疫情打擊的經濟,全球各大央行紛紛下調利率,充裕的資金讓多數資產價格進入上行軌道,投資者風險偏好上升,而SPAC這樣的新鮮事物自然得到了投資者們的青睞,企圖入場分一羹。
但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,高企的通脹令全球央行加速收水,熱錢褪去,SPAC風光不再。
今年8月,兩只追蹤SPAC的交易所交易基金(ETF)靜靜地關閉,它們分別是上市還不到兩年的Defiance Next Gen SPAC Derived ETF (SPAK) 和 Morgan Creek - Exos SPAC Originated ETF (SPXZ)。
曾經多輝煌,熊市下就有多狼狽。SPAC在巔峰時期價值約高達1.12億美元,但清盤時只剩下1600萬美元的資產。另據彭博社報道,今年至今關閉的SPAC ETF里,約有45%是在2020年和2021年推出的。CNBC匯編的SPAC交易后指數今年以來下跌超過50%。
在過去,很多難以通過傳統(tǒng)IPO進入資本市場會選擇改道SPAC,比如前述提到的WeWork,而如今風水輪流轉,一些一開始希望尋求SPAC方式上市的公司轉向更加穩(wěn)妥的傳統(tǒng)IPO。今年7月,香港本地科創(chuàng)企業(yè)日日煮 (DayDayCook) 宣布,考慮目前市場環(huán)境,決定終止與美國特殊目的收購公司 (SPAC) 的合并協議,改以首次公開發(fā)行 (IPO) 形式,赴美國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上市。
除了市場因素外,監(jiān)管趨嚴,也成為了澆熄SPAC熱潮的關鍵所在。今年3月,美國證監(jiān)會提出若干關于SPAC的修正草案。除了要求增強SPAC公司的信息披露之外,還規(guī)定在滿足特定條件的情況下,SPAC首次發(fā)行的承銷商將被視為后續(xù)交易的承銷商。另外,修正草案還擬增加SPAC業(yè)績指引信息披露不再適用于免責條款。這也意味著如果SPAC公司被投資者認為在過度吹噓并購公司業(yè)績,便極易惹上官司。
監(jiān)管趨嚴讓SPAC這一“香餑餑”一夜間變成了“燙手山芋”,再加上今年本就疲弱的IPO市場讓SPAC的生存空間被進一步壓縮,據媒體報道,高盛、花旗等頂級投行開始悄悄縮減SPAC業(yè)務團隊規(guī)模。
高風險屬性不言而喻,投資者要如何保護自己?
毫無疑問,SPAC是一場高風險高收益的游戲。
對于發(fā)起人而言,個人或公司既可以獲得20%的發(fā)起人股份,同時還可以在De-SPAC成功后,當滿足一定的業(yè)績表現,可以獲得超額提成收益權。當然,發(fā)起人也需要承擔的風險,例如發(fā)起設立SPAC需要投入一定的前期費用,若在最終期限內未完成并購,則面臨退市和清算風險,前期投入面臨損失。De-SPAC完成后,發(fā)起人股份會有鎖定期,需要承擔市場風險。
對于投資者而言,如果最終并購資質優(yōu)秀的公司,除了獲得投資股票收益外,投資人還能從每一個SPAC投資單元中獲得認股權證,并收獲由此衍生的收益。雖然SPAC未完成最終合并,或投資者不贊同發(fā)起人的并購決策,投資者能行使贖回權,獲得資金退還,但相關資金的流動性鎖定,沉默成本上升。此外,De-SPAC流程完結后,投資者投資的就是一家普通上市公司,要承擔相關的投資風險。
另一方面,由于SPAC在并購過程中的信息披露易出現信息遺漏,投資者可能錯失行使贖回權的時間窗口,又或者收購標的公司夸大業(yè)績表現和估值水平,投資者被有偏差的信息誤導。這也是今年美國證監(jiān)會擬修訂SPAC規(guī)則的出發(fā)點之一。
針對高風險的特征,各地交易所都制定了一些保護投資者的措施,而香港和新加坡相較于美國的制度更為嚴格。
在募資規(guī)模上,港交所要求最高,需達10億港元(約1.28億美元),新交所等地未作要求,但要求公司市值大于1.5億新加坡元(約1.1億美元),紐交所要求市值大于1億美元,納斯達克全球市場則只要求7500萬美元。在發(fā)起人資格方面,港交所要求其中一名發(fā)起人必須是證監(jiān)會持牌公司,其他地區(qū)則僅參考發(fā)起人的經驗和專業(yè)知識等。在投資者資格上,港交所要求僅限專業(yè)投資者,即個人或法團擁有800萬港元以上的投資組合或4000萬港元以上的總資產。而其他地方并未限制投資者資格。
香港對于SPAC從IPO到完成并購的時間限期最長,為36個月,最多可延長6個月,其他地區(qū)一般為24個月,最多延長12個月。而對于發(fā)起人完成并購后的鎖定期,香港也要求最長,為12個月,新交所為6個月,美國無規(guī)定鎖定期,但市場慣例為6-12個月。
可以看出,監(jiān)管者在資本市場創(chuàng)新的同時,都在努力保護投資者的利益,畢竟引入SPAC制度的本意就是希望提高當地市場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和多元性,吸引更多優(yōu)質、成長性強、創(chuàng)新型的公司快速進入資本市場。
盡管現在全球資本市場正處于“熊市”行情,但待利空出盡,創(chuàng)新且監(jiān)管到位的制度仍會散發(fā)光彩。(文/知頓 青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