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經(jīng)有句話很有市場:不是老人變壞了,而是壞人變老了。
這群所謂變“老了的壞人”,是有特殊所指的,就是在那場被稱之為浩劫的全民運動中,因為一面大旗,對一些靶子喊打喊殺的人。
我們先不說在一次又一次的事件中,是不是存在著對老人的道德綁架、污名化,甚至妖魔化,單純是說出這些話或者認可這些話的年輕人,有多少人是有了“一面大旗,一個靶子,自己也會狂熱和興奮地去喊打喊殺的?”
“我們絕對不會!”這是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吧?
我們來看看“在豆瓣上給《流浪地球》刷一星,然后到各個應用商店,去給豆瓣APP刷一星”這件事。
這個過程非常簡單,就是因為覺得豆瓣上,對于《流浪地球》的評價有問題,不符合自己的主觀判斷和價值標準,然后采取的維護世界和平和個人內(nèi)心秩序的行動——先是在豆瓣上給《流浪地球》刷一星,沒看到明顯成效,然后一起給豆瓣刷一星,即便他們也承認這部電影和這個APP,客觀上并不至于到一星。
維護內(nèi)心世界的秩序是個人自由,但真的殺出來維護“世界和平”,是對自己和對這個世界有什么錯誤認知?
然而響應和參與者眾多。
在知乎上“如何看待大家到各個應用商店去給豆瓣刷一星”這個問題上,獲得贊同最多的回答竟然是:因為《流浪地球》,豆瓣已經(jīng)成為政治工具了,而且豆瓣分太高了,雖然客觀評價夠三星,但自己決定用一星平衡一下。
對于知乎高贊的回答,我第一次感受到荒誕,甚至絕望。
我們似乎真的理解不了“我不同意你的觀點,但是用生命捍衛(wèi)你說話的權利”這句話,即便是在知乎——一個以好好討論問題為目的和氛圍的環(huán)境中。
電影作為一個藝術作品,本身就是主觀的,大家對于它的感觸和評價,也一定是主觀的。有人會因為《流浪地球》激發(fā)出無比的愛國主義情懷,也一定有人覺得電影跟愛國沒什么關系,甚至對那些被激發(fā)出愛國情懷的人感到不理解。
但這兩類人,并不是對立的,他們只不過是觀點和看法不同,沒有人要求雙方必須互相理解。
就像我自己在看電影的時候,面臨人類整體浩劫的背景設定,剛有一些感動情緒萌發(fā),就被一些在我看來非常尷尬的臺詞弄得情緒全無,但我并不會認為那些被在我看來尷尬的臺詞感動到的人就是錯的,或者有問題的,他們的感動一樣真實而可貴。
所以,雙方的區(qū)別類似男人和女人、養(yǎng)狗的和不養(yǎng)狗的、一個地區(qū)和另一個地區(qū)的人、愿意結婚和不愿意結婚的一樣,是天然和普通的區(qū)別,因此不存在任何相互指責和斗爭的基礎和必要,這本應該是這個多元世界的基本道德認知。
但是在今天的我們的輿論氛圍中,就連這樣的基本道德認知,都沒有。
事實也是如此,男人女人、養(yǎng)狗不養(yǎng)狗、兩個地區(qū)的、愿意結婚不愿結婚的人,從來都可以吵得不可開交,人頭吵成狗頭,吃咸豆腐腦恨不得把吃甜豆腐腦的趕盡殺絕。
一旦你的觀點和做法我認為不對——即便只是電影評價這種非常主觀的個人行為,你的五星和高評價或許是真情實感的表達,那也不行,即便我知道他客觀上可能是中庸及格的成績,那我也要出來行俠仗義,維護世界和平,用更低的一分去進行糾偏!
尤其是我還確定這事跟政治相關,你已經(jīng)淪落成了政治的工具,更多人會被荼毒,那我更是不能坐視不理。而且不僅是自己不能坐視不理,大旗一揮,大家一起沖鋒陷陣,不打到對方低頭絕對誓不罷休,電影評價沒有達到我預期的糾偏效果?那好,我就對電影評價平臺下手!
只允許自己對一件事給拇指或者給中指,別人表達就恨不得把別人手指掰斷,這樣一個群體,嘲笑當年參加那場運動的人是“壞人變老了”,哪來的底氣?
“中國人有一顆只要你和別人不一樣,就覺得你需要教導的溫暖愛心,和不管自己多么平庸,都要去影響別人、教導別人的責任感?!?/span>
多年前就流行這樣一段話,多少總結和認同這段話的人,這次組團去給電影和app刷一星去了?
單純就一個問題發(fā)表自己的看法是有多難?為什么一定要去通過自己的行為去糾偏別人的行為,而且總是群體狂熱性的?
想到了一個作家曾經(jīng)說過,大意是文革這類運動的浩劫,不僅在于當時人們的狂熱和價值觀的坍塌,更在于這些坍塌會刻入基因,留給后代,更多損失和更大的影響,需要未來多少多少年才能逐漸彌補和消散。
當時有所懷疑,如今是更多認同。
電影本身就是意識形態(tài)的產(chǎn)物,很多人反感和反對的是國家意識形態(tài)層面對于電影的控制甚至是荼毒。
這種對于電影的制約,青峰君個人也是反對的,對于那些因為電影的影響而修改國家法律的事,也是羨慕的。
不可否認,曾經(jīng)一個時期,電影完全是意識形態(tài)教育工具,完全沒有商業(yè)屬性。當然到了今天,因為中國電影過審制度的存在,電影這種本身就是個人意識形態(tài)的作品,很難說沒有主動的或者被動地體現(xiàn)國家意識形態(tài)。
但對某一部電影和某一些演員前提就帶有意識形態(tài)預設觀點,打上了“愛國”“雞血”之類的標簽,然后對于一個電影和一個演員的評價,從復雜維度變成單純一個維度標準,并實行一票否決,直接讓對方出局,這樣的行為本身就是雙手捂耳朵,大喊“不聽不聽,王八念經(jīng)”,不僅如此,看到別人認同了,還要群起而攻之,這類人自己就成了中國電影商業(yè)化進程的阻礙。
我們自己有沒有被標簽,甚至被污名化的時候?
女司機、叫獸、磚家、娘炮、鋼鐵直男、南蠻、北佬等等,從性別、職業(yè)、性格,審美,到地域,標簽和污名化覆蓋之下,天下之大任誰逃得脫?而這些污名化的名詞下模糊指代的可能是千千萬萬的巨大人群,我們想到姑且憤怒,何況那些單純針對《流浪地球》、針對“豆瓣”、甚至針對“吳京”這樣特指的一個活生生的人?
我們自己有沒有成為意見不同的少數(shù),甚至是眾矢之的的時候?
相比被標簽和被污名化,這樣的概率大大減少,但一旦這樣的情況出現(xiàn),尤其是我們認為自己完全是真實表達,卻因為是少數(shù),被群起而攻之,甚至至死方休的時候,我們該是何等的無助與絕望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