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
從前,聽人民藝術家郭德綱老師的一段相聲,說的是于謙去寺里燒香,沒帶夠錢,經理...阿不...是住持,住持說:“可以刷卡,還可以按揭喲~”
當時還小,就覺得老郭真敢想、真能想,要不人家成相聲大師了呢。
沒想到,所有的“沒想到”都來源于真實又操蛋的生活。
今天在看視頻的時候,就發(fā)現(xiàn)了這樣一個廣告:“分期,日須12元起”,分期的對象,是一雙某奢侈品牌的小白鞋!
你沒看錯,是一雙鞋...真是赤果果的消費升級,連一雙鞋都可以月供了!
今天,就想聊聊這樣一個消費觀,大家怎么想?
先說說青峰君的看法。
第一反應就是這樣的消費觀念有問題,而且嚴重到不可思議。一定要追求與自己經濟水平不符的奢侈品,就是虛榮!
月供買一雙奢侈品小白鞋,簡直虛榮到了極點!
我甚至馬上聯(lián)想到了校園貸、高利貸、利滾利、滿世界被追債,以及“現(xiàn)在的90后負債超過收入多少多少倍”的新聞標題。
一番聯(lián)想之后,突然又覺得這一番聯(lián)想似曾相識,與魯迅先生就旗袍問題,對某些劣根性的評價何其相似:“一見到短袖子,立刻想到白胳膊,立刻想到裸體,立刻想到sheng*zhi*qi,立刻想到xing*jiao,立刻想到雜交,立刻想到私生子。中國人的想象力在這一層能夠如此躍進。”
這說的,不就是我嗎?滿臉羞愧,一身冷汗,立刻反思!
憑什么車子房子可以月供,當了房奴甚至還有牛逼哄哄的小驕傲,鞋子就不可以月供呢?
這么想,是不是犯了典型的魯迅先生描述的劣根性,以及新時代下的傳統(tǒng)消費觀念“刻板印象”?
在“年輕人就是未來”“消費升級”的口號下,我誠惶誠恐。
所以,我們來試著聊聊,改革開放之后才有的貸款和分期付款之類的消費觀,尤其是“貸款買房”和“貸款買鞋”這種看似兩極端的消費觀。
2
以往一說月供,一般都是房子、車子這類價格較高,普通家庭短時間不容易一次性付清的商品。
小一點的也有電腦、手機等,勒一小段時間的褲腰帶就能付清的東西。
但是月供一般都有價格封頂線和價格低谷線。因為如果價格過高,每期還款基數(shù)過大,那種當量的金額,就不是普通老百姓能支配的了。
不能說,我是個壕,我就想月供一個宇宙飛船,以后隔壁老王再跟我炫耀他世界上哪個國家都去過,老子就把我在宇宙的自拍照甩他臉上。
如果金額過低,那就真不值得做什么月供了。因為辛苦一下午,撿了一分錢,這種買賣沒法做。
所以現(xiàn)在很多的月供商品,都在價格封頂線和價格低谷線的邊緣瘋狂的試探。
就我們普通大眾經常接觸的月供價格封頂線而言,就是房貸車貸了。如今這類月供技能達成的條件越發(fā)的放寬了,但你想一步跨進這個坑那還必須具備以下幾個基本條件:
1、你是個精神正常且自愿或不得已需要貸款的人類,外星人什么的不行,跑了找不著。
2、銀行要覺得你借了錢能還得上,或者你給他一個你能還得上的假象...啊不...保證!比如你的工資單流水,你雖然一個月五千的工資,但你請人事主管吃了頓飯,虛開成兩萬元的收入證明。
3、除了你的情懷和命以外的可抵押物,你的土地、房子等等你不還錢銀行就能名正言順拿走的東西。啊呸,土地不行,土地屬于全體人民。你雖然是人民,但你不是全體人民。
這些條件都具備了,你基本上就能從銀行拿來幾十或幾百萬的資產了。然后在未來的十幾或幾十年里,辛苦地還上幾十或幾百萬,當然還要再加上可能比幾十萬幾百萬還要多一點的的利息給銀行。
但不要心灰意冷,雖然要還很多錢,但你卻能自覺的告別夜店、告別旅游、告別山珍海味,持續(xù)保持激昂的工作熱情,和簡樸的生活狀態(tài),這樣變相的健康生活方式,也不失為一種收獲...吧。
普通大眾經常接觸的月供價格的價格低谷線,無非也就是一部手機,一臺筆記本之類的商品,花唄每個月要還幾百一千的。
再省一些,幾百的商品也可以分好幾期的免息還款。而且,商品的種類也慢慢的擴大,涵蓋了衣食住行。
3
回過頭,再來看分期付款一雙小白鞋的問題。
“日需12元”也就是每天還12塊錢。
穿著這雙鞋出去,瀟灑一圈。上午4元,下午4元,晚上4元。明碼標價,童叟無欺,你自己愿意就行。
優(yōu)點是精確的很。缺點同樣,要是沒出門,就感覺這12塊錢白花了。
一天花12元,穿一雙鞋,估計很多人聽到都是一臉懵逼,都沒聽說過,聽說了也壓根不能接受。
在這個時代,有坐擁千萬房產,卻一定要比較一下誰家土豆更便宜的所謂中產階級;有月薪過萬,每月油錢一千,但是不舍得買視頻VIP會員的小資階級;也有被吐槽“破產”的90后,愿意月供買一雙小白鞋。
究竟誰有錢,誰沒錢?錢究竟該怎么花才有意義?有意義本身就有意義嗎?
當然,追求意義的意義這句話是抬杠。
但講真,上一代人被教育錢要花在“刀刃上”,我們這一帶則推崇錢要花在“正確的地方”,90后和00后一代想著錢要花在“喜歡的地方”。
這種消費觀客觀來說是一種演變,是標準的遷移,很難做是非的判斷。
父輩們的錢必須花在“刀刃上”,聽起來就知道,這是極其嚴肅、嚴謹和被嚴格執(zhí)行的消費觀,但其實很好理解。
困難時期,大家都挨過餓、受過苦,基本溫飽都是問題。所以對于錢,根本談不上亂花,因為沒那個機會,必須是精打細算。
如果餓死威脅大,那錢就得買糧,如果凍死威脅大,那錢就要買煤。所以,錢必須極其精確地花在“刀刃上”,花刀柄上都算跑偏,鬧不好就出人命。
70后80后一代,生長過程中趕上了改革開放,溫飽已經不是問題了,花花世界的繁復與美好也初見端倪。
所以我們要考慮的,或者是在父輩的影響和指導監(jiān)督下,我們要考慮的就是把錢花在“解決溫飽以外,但要抵御各類誘惑”的“正確的地方”上。
“正確的地方”是一個區(qū)間,相比“刀刃”明顯寬泛多了。
如今想想,成年之前,無非是買筆買本為了學習的,一律都是“正確的地方”,跟父母要錢最仗義的,就是前邊加上一句“老師讓買的”;買零食打游戲跟學習無關的,就是“跑偏的地方”,一句“小心我告訴你爸媽”,聽到了就能要自己半條命。
成年工作之后,圍繞結婚生子、成家立業(yè)、買車買房是“正地方”,好高騖遠、不切實際、虛頭巴腦、花里胡哨是“跑偏的地方”。
不管怎么說,尺度和范圍終歸還是大多了。而且,可喜可賀的是,隨著時代的改變,父輩的觀念也在進步。
到了90和00后...我都不敢總結規(guī)律,總覺得把規(guī)律二字用在90和00后身上,本身就是找打臉的行為。
因為簡單來說,“年輕一代”只要自己喜歡,這理由就足夠充分了。
相信聽到這樣的理由,很多人會嗤之以鼻:“人生在世,哪能就圖自己喜歡?”
可仔細想想,人生在世,不就是圖一個“自己喜歡”?甚至仔細想想,“圖自己喜歡”已經很難做到了。
而且,如果世界上,每一個人都自己喜歡了,高興了,這世界得多和諧美好?
4
如此說來,好像“自己愿意”就可以了,天下無敵了。
同時,我也就完成說服自己,從思想上進入“年輕和未來一代”的光榮使命了。
當然,“自己喜歡”最好是能持續(xù)性的,有規(guī)劃的,起碼是不要給人民增加麻煩和負擔,這是“自己喜歡消費觀”的標準和底線。
為了奢侈品,各種信用卡各種花唄,甚至借高利貸,到期還不上,讓人滿世界追,別人累腿你累心不說,關鍵還丟臉。
作為一個經濟社會,滿足“圖自己喜歡”的最大代價就是錢。一定程度上,錢代表了經濟活動時代的所有意義。
很難說這是好,還是不好,但每個人都應該在內心建立一個標準或者底線,并在這樣的標準和底線約束下進行消費。
“月供買雙小白鞋”在不同人的價值維度里,一定會有不同的判斷。
月供小白鞋的人覺得“房奴”可悲,而月供房子的人,甚至不相信世界上還會有人月供去買雙鞋。
所以,世界上最遠的距離,不是千山萬水,也不是什么愛與不愛,而是價值觀的迥異。迥異到彼此根本不相信彼此同時活在一個星球上。
但,互不影響的生活在一個星球上,不正是“多元”的具體追求和具體體現(xiàn)嗎?
偶爾發(fā)現(xiàn)從未發(fā)現(xiàn)的彼此,還有獵奇一樣的驚喜,甚至還能相互吐槽和相互鄙視。就好像,你難道不好奇,是什么樣的人,會日供12元去穿一雙奢侈品小白鞋嗎?
你屬于哪個類別,有什么樣的消費觀?歡迎留言討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