順義媽媽圈從不缺八卦,上個月,某國際學校的一位家長媽媽在家長群公開討伐另一位媽媽,并訴諸法律。原因是,她委托這位媽媽創(chuàng)立的國際教育機構(gòu),將孩子送入海外寄宿中學名校,教育機構(gòu)的媽媽把錢收了,承諾包進的學校卻沒了消息,孩子至今仍在家坐等,孩子媽媽急著要求退款索賠,卻遲遲得不到任何回應。
事件一出,媽媽們紛紛理智+八卦的扎堆討論起來,拋開個人信用和訴訟后續(xù),大多還是在為孩子的未來學業(yè)心急,當然,也為孩子媽媽的選擇感到遺憾,送孩子出國為什么不擦亮眼睛?
這并不是個案,全球的精英爸媽們都在調(diào)動全部資源,以保證下一代依然能夠棲身上流、上上流,畢竟,從小在最好的教育環(huán)境中接受精英教育是精英階層再生產(chǎn)的關(guān)鍵環(huán)節(jié),可誰又能保證每一發(fā)彈藥都百發(fā)百中呢。
去年轟動美國的大學賄賂案,那些媽媽們?yōu)榱烁叩哪繕?,即使是向頂尖大學行賄也在所不惜。甚至聽說,其中有一個孩子本來學習很好,靠自己的實力,本來同時被其他幾所名校錄取,但由于父母的選擇,最終放棄,上了那所父母期待的學校,賄賂案一出,孩子被迫退學,目前已嚴重抑郁,終日足不出戶。
一件件擇校事故發(fā)生,作為一位媽媽,我總想問問那些堅持了多年的雞媽,這些年的犧牲和投入值得嗎?雞娃的終點到底在哪?
上個月《新周刊》記錄了TOPHER 上半年發(fā)起制作的《太太們》直播中的一些內(nèi)容,有媽媽為了孩子,放棄投資合伙人的工作,到美國陪讀,她不僅把AP心理學的專有名詞編成一本詞典,更為了了解美國歷史,通讀了400多本英文書籍。
文章出街后,很多人在文后評論:矯情、假的、怎么可能。然而,這就是生活中一位真實的雞媽。
此前,有篇文章《文科媽被逼輔導理科娃,中國式虎媽的超人之路》一度刷了屏,名為長風大野的作家爸爸記錄了妻子如何雞娃升學的故事。他的妻子本是文科生,因為“壞小子”底子差,她決定白天陪讀,晚上工作,親自上陣重拾理科,把孩子一路護送上國內(nèi)重點大學。
他的妻子有句話常掛在嘴邊:制定了目標,就沒有達不成的,關(guān)鍵在執(zhí)行。孩子怎么樣,不重要,最重要的,是媽媽自己怎么樣。
作家爸爸在文中寫道,高考成功的家庭,是家長先射箭,孩子后畫圈,所以看起來箭箭都中靶心。而高考失敗的家庭,是孩子先畫圈,家長后射箭,要有神箭手的本領(lǐng),才能射中熊孩子畫下的魔圈。
總之,不管國內(nèi)國外,不管何種投入,“十年看媽,十年看娃”,雞媽的每一步選擇,都在影響雞娃未來的終點。
因此,大家會看到雞娃們3歲起,學編程、英語、音樂、必修游泳,5歲開始學鋼琴、小提琴、英文、數(shù)學入學測試,沒有最雞娃,只有更雞娃……
拼爹雞娃的時代,校園才是家長們的真正“較量”的地方。
“雞娃圈”里有一條不成文的“鄙視鏈”,從幼兒園、小學、中學直到大學系列篇:以中學篇舉例:瑞士頂尖國際學校>英、美頂尖私校> 北上廣深香港新加坡頂尖國際學校>頂尖公辦學校國際部>頂尖雙語國際學校>英美澳加新普通中學>針對高考的頂尖公辦高中>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國際學校>針對高考的民辦學校>普通公辦中學>技校中專
TOPHER前兩年曾采訪過一批目光聚焦在英國私校的媽媽們,面對英國近3000所參差不齊的私校,很多懵懂的中國媽媽們就像“押注”一樣,撒著鈔票拉著孩子往外沖。
當時很多媽媽說:
“什么時候把孩子送出去?選擇哪所學校?怎么幫他們順利錄取?我們完全沒概念?!?/p>
“我曾在英國留學,這里藝術(shù)文化氛圍濃郁?!?/p>
“希望孩子學到純正的英國口音?!?/p>
“英國人注重禮儀禮節(jié)?!?/p>
“它的傳統(tǒng),未來去向,人脈,都很重要?!?/p>
“喜歡英國的紳士文化,西方用’藍血’形容高貴、智慧的上流才俊,希望我的孩子成為藍血一員。”
這幾種說法是典型的中國媽媽對去英國留學的常規(guī)說法,看得到迷茫,也看得到對雞娃未來的憧憬。
其中,我們采到兩位媽媽郁和肖,郁畢業(yè)于倫敦大學, 做著跨國文化交流工作,先生來自英國的傳統(tǒng)家庭,接受的是家族幾代人經(jīng)歷的私立教育,孩子 James 在英國哈羅公學讀書;肖曾是國內(nèi)銀行高管,為了陪兒子順利入讀英國公學,開始了陪讀生活,孩子 JL 最后進入英國伊頓公學。
如果說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是全球?qū)W生心中的“白月光”,那么伊頓公學和哈羅公學就是它們的“敲門磚”。一提到這兩所精英貴族學校,許多家長腦中立刻閃出幾個關(guān)鍵詞:“有錢人的小孩”、“英國王侯將相的搖籃”、“難于上青天”、“天選之子”……
許多大家耳熟能詳?shù)拿硕际枪_公學的校友,比如英國前首相溫斯頓·丘吉爾和斯坦利·鮑德溫,以及著名演員本尼迪克特·坎伯巴奇;伊頓公學曾造就過至少19位英國首相,并培養(yǎng)出詩人雪萊、經(jīng)濟學家凱恩斯,也是英國王子威廉和哈里的母校。
因此,精英之路早已是一套相對成熟的體系,伊頓公學日常有早餐閱讀報紙的傳統(tǒng),學生每年必須要選擇買一份紙質(zhì)報紙,從小學會了解時事,培養(yǎng)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。
從數(shù)據(jù)上看,這些固有印象并非無端揣測,全英只有1%的學生可以進入劍橋和牛津大學,但兩所學校每年加起來將近有60%,國內(nèi)有這兩所學校的在讀生家庭很少。
郁和肖兩位媽媽很幸運,她們的孩子提前4年規(guī)劃報名,Year5 參加學校Open day;Year6 參加學校預考(筆試);Year6-7參加學校至少2次面試;Year8參加學校的入學考試(筆試),步步為贏才能最終拿下。說起兩個孩子4年的漫漫申請路,兩位陪讀媽媽講了很多過往故事。
郁的兒子James之前在英國頂尖預備小學讀書,今年9月正式入讀哈羅公學,是學校板球A隊的主要投球手,非常擅長鋼琴和吉他。當時選擇哈羅公學的主要原因就是哈羅很擅長全方面的體育運動。
郁說起兒子的面試很自豪,“James在面試之前,主動伸手和校長握手。校長問他為什么選擇來哈羅,他說,是因為這是一所全球知名的頂尖學府,不僅學術(shù)水平很高,還有很多體育活動,例如傳統(tǒng)的哈羅足球,還有音樂戲劇和其他課外活動俱樂部。我特別喜歡體育活動,也非常喜歡喜歡閱讀和思考?;卮鸬贸墒煊终\懇?!?/p>
最終,James第一批得到入學名額,校方對他的評價是very very impressed。
肖的兒子JL是James的預備班同學,是伊頓公學Year9新生,擅長鋼琴和小提琴,參加過很多管弦樂隊和合奏樂團的活動,老師們都稱他是“小提琴王子”。他同時得到伊頓和溫徹斯特公學的青睞,這相當于同時被牛津和劍橋錄取。
郁和先生由于是跨文化家庭,最開始,他們對孩子的教育觀念有很大的分歧,郁自己經(jīng)歷了中國式高考的殘酷和競爭,再也不想讓孩子經(jīng)歷,最后兩人達成一致,他們決定全力給孩子自由寬松,快樂成長的氛圍。
豆瓣評分9.0的紀錄片《他鄉(xiāng)的童年》,從小孩的角度去體驗課堂,從家長的角度去感受不同的教育方式,也從不同社會的文化、歷史出發(fā),去對教育作一個深刻思考。
有一集講英國精英教育,英國私校更注重培養(yǎng)獨立思考能力以及關(guān)注社會的意識,為學生提供自由發(fā)展的機會。許多中國家長把禮儀視為英國貴族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點,實際上,英國對于精英教育的理解首先來自于體育。
與穿著、舉止等強調(diào)外在的禮儀教育相比,體育帶來的是一種精神面貌,是一種內(nèi)在精神。體育最重要的是能帶來團隊概念,籃球和足球等項目尤其講究規(guī)則與合作,孩子們能很快從中學會怎么跟他人相處,怎樣在規(guī)則的束縛下爭取自由。
除體育運動外,學生們也可以在戲劇課中學習表演,在詩詞課上討論偉大的詩人,或是選擇樂器、健身這樣的課余愛好。既學習了技能,也收獲了快樂和友誼。
導演周軼君在結(jié)尾總結(jié)道:“英國精英教育的精華,在于讓學生變成一個有趣的人,充滿好奇的人,做一個體魄強健,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個體。
這大概就是很多雞媽傾盡全力希望將孩子一步到位的終點。
在那篇刷屏的文章中,作家爸爸形容母子倆一個像運籌帷幄的軍師,一個像決戰(zhàn)疆場的戰(zhàn)士。這樣的形容放在雞媽和雞娃身上很貼切,只不過,在這場戰(zhàn)爭中,終點在雞媽們的心中,代價忽略不計。